生活中常见的成瘾症

楼主
生活中常见的成瘾症
[P]  [b]定义:[/b][/P][P]  成瘾(addiction)指个体强烈地或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滥用某种药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尽管知道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各种不良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有些成瘾者多次努力地去改变,但却屡屡失败。[/P][P]

  [/P][P]  [B]分类:[/B][/P][P]  [B][/B]目前广泛使用的分类方法是将成瘾分为:物质成瘾(substance addiction)和行为成瘾(behavior addiction)。行为成瘾的概念多源自于物质成瘾,具有物质成瘾的特征,如耐受性、戒断症状等,但行为成瘾并没有摄入精神活性物质。

  1. 物质成瘾如海洛因、摇头丸、K粉、冰毒、大麻、烟、酒等。

  2. 行为成瘾也称为过程成瘾,指某些易感人群沉迷于某些行为不能自拔,会出现明显的心理社会和躯体功能的损害,如病理性赌博、病理性拔毛、病理性偷窃、病理性纵火、网络成瘾等。[/P]
1楼
赌瘾
[P]  赌瘾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严重的还会出现“病理性赌博症”。容易形成赌瘾的类型一般情况下是心理有缺陷或是心理不成熟、容易对某一种物质或活动上瘾的人。赌瘾也叫做“赌博上瘾综合症”,简单说来就是一种无法停止赌博的病态表现。病人一般会有严重的财务、家庭工作或其它问题。 作为一种精神性疾病,赌瘾。

  人在赌博时,大脑内会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会让人产生一种愉悦感。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嗜赌成性的程度越重,内啡肽的分泌就会处在越高的水平,如同吸毒一样[1]  。多数患有赌瘾的病人每次在输了钱之后,心情都会变得很差,但只要一开始赌博,马上就会显得情绪高涨,兴奋不已。如果一段时间停止赌博,则会出现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困倦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

  赌瘾属于冲动控制障碍之一,它与偷窃癖、纵火癖等同在一个精神疾病的诊断群中。病理性赌博者平时充满对赌博的向往和冲动,放弃正当的文娱活动,更谈不上顾及家庭,有时病理性赌博者可发生与戒酒、戒烟类似的“戒断反应”,即一旦停止赌博,会出现紧张、困倦、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不适。病理性赌博者在受到强制性地戒赌后,为了达到以前同样的心理冲动,即为了使冲动的心理状态持久,赌注会下得越来越大,有的赌瘾患者为了找赌资,还有可能行窃。

  导致赌瘾形成的原因很多,往往与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性格特点有关,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或障碍,如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导致其心理上的畸变。

  西方学者认为,女性参赌者,大多的动机在于逃避家庭、社会和自己过去的经历所造成的压力,试图通过赌博来减轻抑郁和改善不良的心情。[/P][P]

  [/P][P]  [B]赌瘾基因[/B][/P][P][/P][P]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UCLA)分校的精神病学副教授Dr. Timothy Fong在接受《纽约时报》的访问时指出,研究显示,赌瘾有基因,病态赌博的确会在家族中“传开”,若家中有赌徒,其他家庭成员染上赌瘾的机率更高。不过,据目前的研究,还无法确切地证实存在“赌瘾基因”这回事。[/P]
2楼
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染上毒瘾?
译者:冷门的少年 | 壹心理翻译达人       [P]            以往研究显示,所有接触过毒品的人当中,只有20-30%会上瘾,这些“瘾君子”们会持续服用毒品,罔顾毒品对个人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小到身陷囹圄、六亲不认,大到形容枯槁、生不如死;但是,其余70-80%却不会上瘾,照样过得好好的,该干啥干啥;那么问题来了——       [/P][P]同样是毒品,为什么有的人容易上瘾,有人却不会呢?       [/P][P]            近日,剑桥大学心理学系教授Barry Everitt在《欧洲神经科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综述,阐释了“毒品接触——毒品滥用——毒品成瘾”过程中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以及学习相关心理学机制,勾勒出一幅成瘾研究的详细轮廓图。       [/P][P]            吸毒早期可以被视作一种“目标导向”(goal-directed)的联合型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 behaviour)。吸毒者发现,特定的行为(服用毒品)会导致特定的结果(毒品带来的快感),因此,为了达到这种结果,他会再次尝试之前的行为——换句话说,其吸毒行为的目标,在于获得快感。纹状体背中侧(the dorsomedial region of the striatum)被认为介导了这种联合型学习。该脑区与奖励机制相关,通过神经递质多巴胺发挥作用。       [/P][P]            联合型学习过程当中,假如结果变得越来越不具吸引力,那么个体从事该种行为的热情也会逐渐降低。举个例子,如果服用某种毒品带来的快感越来越少,那么个体对于该种毒品的兴趣也越来越小。       [/P][P]            然而,对于长期服用毒品的“瘾君子”而言,哪怕结果缺乏吸引力,也无法降低行为的欲望——事实上,科学家们发现,在这些“瘾君子”身上,另一种联合型学习已然悄悄地占据了优势,即“刺激-反馈”条件反射。换句话说,这时候,环境当中各种与吸毒相关的刺激(比如看到白色粉末、闻到烧铝箔的气味等),都会令“瘾君子”们联想起吸毒后的那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进而诱使他们寻求更多的毒品。       [/P][P]            (译者注:“烧铝箔”是海洛因的一种吸食方法,即将毒品放在铝箔纸上,用打火机加热后吸吮毒烟,俗称“走板”;)       [/P][P]Everitt认为,初始时的“想要”(must have,即第一种联合型学习)最终演变成了习惯性的“想做”(must do,即第二种联合型学习),而后者的神经机制与前者迥然不同,由纹状体背中侧(the dorsolateral region of the striatum)介导——该脑区与感觉运动大脑皮层互相联系,通过另一条多巴胺信号通路发挥作用。Everitt在文章中分别概述了这两种神经机制的特点。       [/P][P]            另一方面,作者指出,“易冲动性”(impulsivity)尽管长久以来被视作是吸毒的“果”(即长期吸毒导致个体变得容易冲动),但也有可能是吸毒的“因”(即个体越是容易冲动,往往自制力也越差,进而一步步滑向深渊)。作者提出,可能存在某种内在因素(如遗传、性格特质等)令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冲动,进而更容易染上毒瘾。       [/P][P]            基于上述成瘾的神经和心理机制,Everitt提出了若干可能的治疗手段,比如阻断大脑里与奖励机制相关的神经回路、降低与成瘾机制相关的脑区的神经可塑性等等。       [/P][P]            同时,Everitt讨论了现有药物“老药新用”的可能性,比如原本原来治疗抑郁症的SSRI类药物、原本用来治疗多动症的阿托莫西汀(atomoxetine)等等,都具有用来降低“易冲动性”的潜力。       [/P][P]            其中,一种原本作用于记忆巩固、用来阻止旧病复发的药物,看上去颇具前景:如果能够阻断曾经的吸毒体验(生理和心理上的“高潮”)与环境刺激(如白色粉末、烧铝箔味道)之间联系的话,无疑将会大大有助于戒断毒瘾。       [/P][P]            总的来说,Everitt的这篇综述,增进了研究者们对药物成瘾的神经和心理机制的了解,进而为提早确定个体的药物成瘾风险、设计戒毒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