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抑郁——让药物和心理治疗更有效》 精华摘抄(下)
这本书是我认为关于抑郁症最好的两本书之一,此书对抑郁症的成因、发展及运作有着极为准确及全面的诠释,简言之,看完此书,你就可以完全明白什么是抑郁症,以及你怎么患上抑郁症的。如果非得说这本书的遗憾,那就是操作及实践部分不如《伯恩斯新情绪理论》
抑郁清单和抑郁性设想:见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40年来的不断测试证明,抑郁症患者特有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一直深陷问题之中而不能找到新的解决方法。我们对于自己和世界的认识存在独特的偏见;我们持有支持抑郁情绪的特有的错误逻辑,和从未经过现实验证的错误的假设与信念。这种模式变成了根深蒂固的自动化思维。
在抑郁状态下,永久性、普遍性和个体化的极端表达就是:不管在哪,事情总是会变糟,都是我的错。而较为客观和乐观的思路是:事情有时会变糟,但并不总是这样,而且原因很多。
在某些方面,抑郁的人比不抑郁的人能更加客观看待现实。但是复杂的是:尽管抑郁症患者比非抑郁症患者能更加准确地评价自己,其中仍存在强烈的消极偏见。当涉及在社交活动中被接受的程度时,也出现了同样的模式。即使他人不喜欢自己,非抑郁症患者也认为他人喜欢自己;而即使他人确实喜欢自己,抑郁症患者也认为他人不喜欢自己。在对自己进行评价时,抑郁症患者比非抑郁症患者稍微准确一些,但他们对他人的评价却不怎么准确。
已有研究显示,正念冥想练习会影响大脑如何处理情感,特别是对于大脑前额皮质,许多科学家认为我们的自我意识实际产生于此。冥想练习增加了前额区域的活动,使得大脑加工积极情绪而控制消极情绪,这一效果甚至在没有冥想时也会持续。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一个莫大的讽刺是,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而抑郁症这种疾病的性质使之变得不可能。大卫卡普在《谈及悲伤》一书中写道:“抑郁症的最大痛苦源自认识到:在抑郁症发作期间,要建立本可以使人好转的人类之间的感情联系似乎不可能。”
抑郁症患者对他人的感觉十分敏感,但他们的知觉却以一种加重其抑郁症的方式歪曲了。实验室的实验显示,他们对于快乐的面部表情的识别和反应存在困难,但似乎对悲伤的表情过于敏感。所以他们对于他人的喜悦并不回之以喜悦,但悲伤却能使之产生共鸣。其他人的消极情绪很容易感染抑郁症患者。他们过度使用投射及内射的防御机制,这就使得人际关系中的感情变得一团糟。
关于抑郁症患者的一个有趣的观察发现,相比于其他人,他们似乎对于拒绝、损失、抛弃的反应更为强烈。好像他们很敏感,能轻易觉察到周围人赞成或反对的微妙暗示。我们用对拒绝的敏感性这一术语来描述这种情况。
我们希望与我们亲密的人能完全理解我们,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但这却是成年人必须抛弃的想法。婚姻专家的一个观点是,希望配偶读懂你的心思是不公平的,也是愚蠢的。如果你不交流,你就不能责怪你的伴侣不理解你。
Tal:不进行锻炼就像服用了导致抑郁的药物一样。简单来说,你锻炼得越多,你的感觉就越好。关于锻炼中的一个小秘密:开始锻炼5分钟之后,一切就变得很容易了。你的身体开始热起来了,你消极的想法渐渐平静下来了,内啡肽开始流动起来了,你会发现感觉不错。
关于融合性和自主性:自主性指发展良好的自我,拥有好的关于自尊的内部资源、清晰的界限。融合性指与他人融合在一起,自我消失,厌恶承担责任。
当我假设你明白我的意思时,同样是一种投射。当我很确信我已经很清楚地表达了我的意愿,而你只是倔强地拒绝去领会,因而使得我生气恼怒时,我只会与你交流我执拗的想法。这种非常确切地知道他人想法的非理性的感觉无疑也是一种投射。它靠的是情绪而不是逻辑。
困难的是坚持下去,通过交流解决问题。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全是他人的过错。要感同身受地认真聆听。也许你遗漏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也许你至少可以弄明白他为什么不理解你。良好的关系不是想当然就发生的,而是需要努力才能建立的。
自我的界限应该包含那些内容呢?主要包含两项内容:自我意识和责任。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情绪、记忆、信念和选择;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意识到有一种能扭曲任何事的无意识。应该知道除非自己告诉别人,否则别人无法知晓我们的想法。我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包括我所说的话,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设定方向,让自己开心。我无法让他人开心,我无法让他人戒酒,我无法让自己的孩子成功——事实上,我无法让他人做任何事情。如果我选择帮助他们,我就会引导自己的行为。这样他们就能有很好的机会来完成我希望他们完成的目标;但是他们的成就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不是我的责任。建立诸如这样的界限是达到超脱的第一步。
下面是我对界限的概述。我们只需要对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负责。我们无须对我们的长相、我们的家庭关系、我们的智力水平负责。我们无须对别人有怎样的感受负责,除非是我们的行为导致他人产生这样的感受的。我们没有义务让别人快乐,当我们有义务令自己开心。我们有时候可以自私,可以先想到自己的;如果我们不断的自我牺牲的话,我们就是在对自己不负责任。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管自己,谁又会管我们呢?
照顾自我的建议:
进行适当而有规律的锻炼
吃健康而美味的食物
调整睡眠周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不过量饮酒或滥用药物
每天花一些时间玩耍
发展一些鼓励创新的休闲方式
避免浪费时间
适度地关注大众媒体
让自己与破坏性的情境或人保持距离
每天练习正念冥想、行走或与他人进行亲密的交流
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为自己的成就骄傲
听取赞美并表达感情
避免抑郁的自我专注
建立并利用支持体系
对一些微小的快乐和感觉给予更多的关注
挑战自己
12条康复原则
第一,体会你的感受。感受情绪和表达情绪是不同的概念,我们能够而且应该控制如果来表达情绪。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成长的全部内涵。但是我们却不能控制如果感受情绪,这种认为我们不该有这样的感觉的想法是一种危险的谬论,就像迷幻药一样,会侵吞我们的自尊。
第二,事出皆有因。走向康复的第一步是弄清楚我们为什么感觉糟糕。清楚了痛苦的原因之后,我们只有三种选择:改变、回避和接受。首先试着改变情境,试着回避情境;如果你都做不到,那么就努力接受。
第三,正念练习。有规律、专注的冥想练习能重塑你的大脑,这样你就可以停止强迫性的焦虑和自我关注。它还能调整你的心境状态,让你体验到比以前更多的快乐。
愿上帝赐予我平静的心,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愿上帝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愿上帝赐予我智慧,让我明辨两者的区别。
我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控制不可控的东西,正念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是否又原地踏步了。当我们处在压力情境中感到沮丧时,我们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对我的生活而言,这到底有多重要?我实际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会发现许多让人担忧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只是我们深陷情绪的泥潭,迷失了方向;或者是尝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让我们变得伤感。
第四,坚持练习。仅仅是想着变好并不能起作用,知道使我们变成这个样子的原因也不起作用;仅仅获得正念还不够,还要用心去实践正念。只有通过不断地重复练习新的行为方式——包括内在的行为,如克服强迫性思维或有意识地调整我们的观点——即使看起来毫无成效也要坚持,这样才能塑造一个健康的大脑。
第五,超越抑郁性思维。记住,疾病让你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影响了你对于自身和生活的基本设想。这些思维方式只是一些可以改变的坏习惯,但是改变任何习惯都不容易。用类似于功能失调思维日常记录的辅助方法,可以帮助你识别自身特殊的抑郁性思维习惯,发现内在的批评者,然后摆脱它。每次听到那个声音时,你就提醒自己;那是我大脑中的消极联结,不是我本身,也不是我的实际情况。
第六:明确优先次序。
第七:照顾好自己。让自己习惯于过得愉快的方法之一就是培养自豪感,另一种方法就是关注小乐趣。每周至少做3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半小时以上。
第八:直接交流。我们必须放弃这种想法:因为我爱的人爱我,他就应该懂我。如果我们不告诉别人我们想要什么,就别指望会得到;如果我们不告诉别人我们的感受,就别指望会被理解。我们要学会用直接的、明确的语言来讲话,而且要学会让说话的内容与说话的形式保持一致。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听别人的谈话,如果我们不懂,就应该请求解释。
第九:寻找榜样。如果我们没有榜样,我们会变得精神匮乏。
第十:慷慨大度。如果你把你的爱、关注、时间和尊重作为无私的礼物,你身边的人会获益,无论他们需要什么,你都有能力提供。
十一:培养亲密感。亲密感意味着在别人面前袒露自己,让别人看到真实的你,包括缺点在内的全部的你。这是我们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既渴望又恐惧的事情。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实或者一种状态,我们已经提过,在亲密感和自主性之间保持平衡是人普遍的需要。
十二:在你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
遵循这些原则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有彻底改变的决心。这意味着承认许多对自己来说理所当然的东西造成了你的抑郁症。你,而不是任何其他人,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不断进行自我检查。然后,这意味着你必须有意识的练习新技巧以取代造成抑郁症的旧习惯。学习新的技巧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仍是可以实现的,要有耐心。
我对抑郁症患者的了解越多,越让我坚信他们没有病理性的或者的抵抗力的问题,他们的问题在于不知道其他选择。自由意志力和决定论是哲学思辨的老问题,我们是否有能力选择行为的方式,还是我们只能这样做?是不是我们遇到的所有事情都是注定的。科学家对于这些问题的解释不仅受到了事情本身科学性的影响,也受到了自身价值观和信念的影响。我也曾得知,是练习而非心理治疗或者药物,带来了改变。两者可能都有助于我们做好改变的准备,但是彻底的改变需要专注的练习。同时,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必须如同自己有能力控制自我一样地行动;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控制自我,我们就没有康复的希望。 |